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5|回复: 0
收起左侧

语文教育对高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与路径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2028
主题
52
精华
0
墨水
136

发表于 2022-2-27 19:5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语文教育是高校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着交叉融合的关系,但是这二者不能被简单地等同起来。语文教育对高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有着积极影响,与此同时,一些不利影响也相伴而生。总体来看,语文教育的内容偏静态,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偏动态。如何让静态教育与动态教育实现有效对接,从而增进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笔者认为,从高校语文教育出发,正确认识其学科定位,丰富其各教学环节的教学方式,将是重要途径。
关键词:语文 传统文化教育 转化思维
引言
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当下,我们的社会发展过于倚重科学技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偏重物质追求的功利性教育观念正渐渐向高校渗透,使得诸如语文之类的人文学科面临严峻的挑战。众所周知,传统文化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传统文化教育在如今的高校教育中也就处在一个相对尴尬的位置。接下来,本文将具体阐述语文教育对高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只有认清了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这二者之间存在的利弊关系,才能有针对性地趋利避害,从而振兴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
一、语文教育对高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文化深层编码,都蕴涵在母语中。”[1]语言和文化休戚相关。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语文教育,高校责无旁贷,这对于中华民族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哲学、伦理规范、科技工艺等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大有裨益。但是在对待二者关系上,我们不能只看到积极的一面,必须秉持理性、客观的眼光,审视到不利的一面。
(一)语文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
如果要加强学生对于某一方面知识的学习,那么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是增强知识学习和文化教育的最主要也最直接的方式。在高校中,与传统文化教育直接相关的课程是大学语文。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转发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明确指出:‘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2]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高校课程体系的位置由此可见。
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俨然不同,它更多地是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情怀的熏陶。一般来看,大学语文教材所承载的篇目主要有:文学类,包括古典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中的精品;经典类,包括先秦诸子和诸学派在历史中产生长远影响的论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对传统风俗习惯和民间传统技艺的介绍。事实上,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这些内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习到厚重的民族文化,感受到丰富的民族情感,还能培养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
(二)语文教育局限了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本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它广泛地联系着社会现实,在岁月的积淀中越发具有魅力,是发展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可是由于在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所占比重较大,因此人们常常将语文教育简单地等同于传统文化教育。再加上过去,语文被人们视为一种单纯的表达和交际工具,由此语文教育也就被认为是为了教会学生掌握和使用这一工具。那么,在这样一种认知导向下,人们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也就自然而然处于一种偏狭的方向上。人们将对语文教育的认识简单地移植到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上,仅仅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就只是书本当中所承载的那些内容,错误地将传统文化教育视为一种封闭的静态内容。
尽管国家法律性文件对大学语文的重要性作出了硬性规定,大学语文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但是一直以来,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在高校的整个课程体系中却是处于一种较为尴尬的地位。之所以说“尴尬”,那是因为这门课程在高校师生的认知视野里,其重要性无法与英语之类的课程相比,再加上这门课程本来就不在专业课之列,很多老师和学生持一样的态度,认为这是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而非必须的基础课。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这种态度也就复制到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态度上,从而导致高校中传统文化教育普遍处于被漠视的地位上。
二、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路径初探
在高校学生中传播传统文化,首先要了解目前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态度,才能使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深受学生喜爱的形式。在整个社会提倡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氛围中,针对高校以往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定位认知存在不足的情况,语文教育应该在教学的方式和过程中做出调整,更强调具有持续性的日常渗透。
(一)调整语文教育的定位
正确定位大学语文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是推动高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应解决的首要问题。众所周知,工具价值是大学语文一个重要的功能价值,它是基础价值,并非全部价值;除此之外,人文素质教育价值和智能教育价值等等,也是大学语文教育的价值。也就是说,工具价值、人文素质教育价值和智能教育价值等等,都是大学语文教育价值的有机组成,只有正确处理好了这几种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给大学语文教育正确定位。正如饶杰腾教授所指出的:“我们的语文课要追求‘精确’、‘妥帖’,去除‘空’、‘杂’、‘孤’,理清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建立语文基础知识的框架结构,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
语文当中所凝聚的知识是人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智慧的结晶,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我们应该从语文所承载的内容层面去把握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们,是如何运用具有个性的语言工具,去展示自己的内心情感,去把握这个驳杂的世界的。值得注意的是,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内容的学习,更应该强调对于学生洞察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有精华,也杂糅有糟粕,因此,高校语文教育不应该简单地、盲目地向传统文化“寻根”,更应该与时俱进,培养学生一种转化的思维,让他们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创造性地转化有价值的知识。
这就要求将语文教育与学生不同的学科背景结合起来,更多地将语文教育转化为一种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的培养,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持一种尊重的态度,让他们在自己的学科视阈中能正确运用语文教育中所学到的知识能力,从而丰富自己学科的人文性,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不是僵硬的教条,它具有现实转化性。只有注重了“无形”知识的把握,我们才能真正把握到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当今时代的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岁月的流动中愈发感受到传统文化真正的魅力所在。
(二)丰富语文教育的方式
要充分、协调地发挥出大学语文教育中所蕴涵着的各种价值功能,就应该突破以知识技能为目标所构建起来的“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课本中心”的语文教育体系模式,形成以学生、教师和教学内容为核心,三因素互动关联的大学语文教育课堂,多在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的训练方面下工夫,以此培养高校学生的分析能力、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校语文教学课堂,应努力达到文化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高层次要求,这是因为高校学生已经经过了中学教育的学科训练,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自学技能。高校语文教育应该改变过去大学语文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的现象,将发人思考的话题提供给学生们,让他们去酝酿头脑风暴,做深入探讨,由此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有学者指出:“语文本身就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语文中感性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要尊重学生个体,张扬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到见解”[4]。
在课后,要围绕课堂井然有序地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比如,举办与语文课堂教育紧密相关的传统文化讲座。过去尽管很多高校也举办了形式多样的讲座,不少讲座也邀请了很多名人名家,可是,这些讲座大多效果不佳,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认为讲座内容于己无关。鉴于此,课后的文化讲座应该与课堂上的语文教育内容紧密相关,不能完全脱离语文课堂上学生所思考的问题,讲座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所学习的知识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也才能更真切地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即语文不是空洞的说教,它对我们人文精神和人文气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效的、隐性的、综合的过程。再比如,举办学科人文作品展,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根据自己在语文课上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设计并创作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作品,然后经过老师和学生共同投票选出优秀的作品供同学们参考学习。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带动,师生能将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有机融合,在高校中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那么,除了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活动这两个环节应当引起重视外,课程考核这个环节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对于大学语文这一科目的考查,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考试方式,可以以撰写学术论文、鉴赏心得和调研汇报等形式来检测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结语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秉持一种传承的态度。这里所讲的“传承”,并不是指原封不动地去接受、不加选择;而是指高校学生要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结合自己的学业专长,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所取舍。那么如何培养高校学生这种对待传统文化取舍自如的思维和方式呢?在今天高校的教育环境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是有赖于语文教育的,因此,高校的语文教育任重道远。高校老师应该借助大学语文这一教育载体,更多地向学生传授一种辨识有益知识并创造性转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无论学生的学科背景如何,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审美能力的人才,应该成为语文教育的首要目标。语
参考文献
[1][2]郭海军,张旭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3]卢垚.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语文建设,2015(5).
[4]李倩.人文素质视域下的大学语文教育之探讨[C].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20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