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9|回复: 0
收起左侧

[慕容,鲜卑,音乐,其他论文文档]慕容鲜卑音乐论略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2223
主题
47
精华
0
墨水
118

发表于 2022-2-27 18: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慕容鲜卑音乐论略
 慕容鲜卑音乐论略
 慕容鲜卑音乐论略
 慕容鲜卑音乐论略【 正 文】
 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民族特性及其外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因此研究一个民族的音乐,是探索该民族的心态、性格和文化特征的重要方面。原先狩猎、游牧于北方森林、草原,十六国时期在北部中国建国的鲜卑族的一支慕容鲜卑,与中国古代许多少数民族一样,也有自己的音乐和相应的歌辞,但是他们虽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因而他们的歌辞很少留传下来,只有少量翻译成汉语的歌辞才得以保存下来。这就给研究慕容鲜卑的古代音乐带来极大的困难。关于慕容鲜卑的音乐,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很少有人进行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史资料的钩稽,探索慕容鲜卑音乐的发展变化过程,以见慕容鲜卑文化与汉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吸收及其汉化历程。一、慕容鲜卑早期的民歌
 慕容鲜卑同其他民族一样也有着悠久的音乐发展历史,其先民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创造了原始音乐。鲜卑与乌丸同出于东胡民族,“其言语习俗与乌丸同”(注:《三国志》卷三~《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书》。),史载他们的习俗“贵兵死,敛尸有棺,始死则哭,葬则歌舞相送…至葬日,夜聚亲旧员坐,牵犬马历位,或歌哭者……”(注:《三国志》卷三~《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书》。《后汉书》卷九~《乌桓鲜卑列传》所载略同。)可见鲜卑族在举行葬礼时必以歌舞表达哀思,这种质朴粗犷的原始歌舞,无疑是源于其生产、生活,并成为其思想感情流露和宣泄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鲜卑族没有文字,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也就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因而其原始音乐不可能留传下来。慕容氏从鲜卑族中分化出来之后,随着其与汉民族接触的增加和入主中原,慕容鲜卑音乐也就逐渐见诸汉文字记载。慕容鲜卑民歌,见于文献记载的有《阿干之歌》(注:见《晋书》卷九七《四夷传·吐谷浑》;《魏书》卷一~一《吐谷浑传》;《宋书》卷九六《鲜卑吐谷浑传》等。)、《慕容可汗》、《吐谷浑》(注:《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志》十二。)、《慕容垂》、《慕容家自鲁企由谷》(注:《乐府诗集》卷二五。)等。这里的《吐谷浑》歌也是慕容鲜卑歌曲。吐谷浑是从幕容鲜卑中分离西迁的一支,后立国于西北地区,至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被吐蕃所灭,存在三百余年。《旧唐书》卷二九《音乐志二》对这首歌进行解释说:“吐谷浑又鲜卑别种,知此歌是燕、魏之际鲜卑歌。”认为这首歌是慕容诸燕国家至北魏建国之际的鲜卑歌,这实际上就是慕容鲜卑的歌曲。而且这首《吐谷浑》歌可能就是《阿干之歌》,或者至少是包含《阿干之歌》在内的慕容鲜卑歌曲,《太平御览》卷五七~《乐部八·歌一》引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录》说:慕容wěi@①“以孔怀之思,作《吐谷浑阿干歌》(“于”当为“干”之讹)。”可见《阿干之歌》的全称是《吐谷浑阿干歌》,省称为《阿干歌》,或可省为《吐谷浑》歌。除了这些留下有歌名、内容可解者之外,还有其内容“不可解者,咸多可汗之辞”(注:《旧唐书》卷二九《音乐志》二。)的一些鲜卑民歌,这里面也应当包含歌颂慕容可汗的歌曲。可见慕容鲜卑民歌的数量应当是不少的。这些歌原来是用鲜卑语演唱的,所谓“其辞虏音不可晓”(注:《通典》卷一四六《乐典》六。),大多产生于慕容鲜卑早期狩猎、游牧生活时代,因而被称为“马上之声”(注:《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志》十二。),是一种适于狩猎、游牧民族演唱的歌谣。
 慕容鲜卑早期的民歌可以《阿干之歌》为代表。在慕容鲜卑早期的民歌中,以《阿干之歌》留下可供探讨的线索相对来说比较多,故我们试通过这首民歌来探讨慕容鲜卑早期的音乐。
 《阿干之歌》虽然在《十六国春秋》和《晋书》、《魏书》、《宋书》、《北史》等史籍中均有歌名的记载,但是都没有记载其歌辞内容。据陈澄之《伊犁烟云录》说,在甘肃兰州附近的阿干镇一带,曾流行一首《阿干之歌》,其歌辞曰:
 阿干西,我心悲,
 阿干欲归马不归。
 为我谓马何太苦?
 我阿干为阿于西。
 阿干身苦寒,
 辞我土棘住白兰。
 我见落日不见阿干,
 嗟嗟!人生能有几阿干!
 陈氏认为这就是当年慕容wěi@①所作的《阿干之歌》(注:《伊犁烟云录》第23页《鲜卑和羌》,中华建国出版社1948年版。),可惜他没有说明其来历和出处,因此我们无法确定它就是慕容wěi@①的原作。有的学者根据歌辞内容与历史事实大体相符,而断定这个歌辞应当是慕容wěi@①的原作(注:见阿尔丁夫《关于慕客鲜卑〈阿干之歌〉真伪及其他》,《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虽然从歌辞内容来看,大多是符合当时历史事实的,但仍然不能据此认为它就是慕容wěi@①的原作。因为后人根据历史资料也可以写出上述歌辞。事实上包括《阿干之歌》在内的大多数慕容鲜卑歌,在古代一直是用鲜卑语演唱而没有翻译成汉语,因而早在唐代对于它们就已经是“虽译者亦不能通知其辞,盖年岁久远,失其真矣”(注:《旧唐书》卷二九《音乐志》二。)。可见从它产生直至唐代都没有被翻译成汉语,那么一千多年后的这首汉译歌辞就不能不令人怀疑了。不过这首歌发现于兰州附近,也不会是空穴来风,据王先谦合校本《水经注》卷二《河水二》引清人全祖望语云:“阿步干,鲜卑语也。慕容wěi@①思其兄吐谷浑,因作阿干之歌,盖胡俗称其兄曰阿步干。阿干者阿步干之省也。今兰州阿干峪、阿干河、阿干城、阿干堡,金人置阿干县,皆以《阿干之歌》得名。阿干水至今利民,曰溥惠渠。又有沃干岭,亦阿干之转音。”可见《阿干之歌》曾在这一地区广泛流传。这个地区是在吐谷浑的活动范围和影响之内,流传《阿干之歌》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关于《阿干之歌》的产生,据《晋书·吐谷浑传》记载,“吐谷浑,慕容wěi@①之庶长兄也,其父涉归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隶之。及涉归卒,wěi@①嗣位,而二部马斗,wěi@①怒曰:‘先公分建有别,奈何不相远离,而令马斗!’吐谷浑曰:‘马为畜耳,斗其常性,何怒于人!乖别甚易,当去汝于万里之外矣。’于是遂行。wěi@①悔之,遣其长史史那楼冯及父时耆旧追还之。吐谷浑曰:‘先公称卜筮之言,当有二子克昌,祚流后裔。我卑庶也,理无并大,今因马而别,殆天所启乎!诸君试驱马令东,马若还东,我当相随去矣。’楼冯遣从者二千骑,拥马东出数百步,辄悲鸣西走。如是者十余辈,楼冯跪而言曰:‘此非人事也。’遂止。鲜卑谓兄为阿干,wěi@①追思之,作《阿干之歌》,岁暮穷思,常歌之。”关于慕容wěi@①创作《阿干之歌》的时间,上引阿尔丁夫的文章文认为“基本上是公元二八六年下半年之后,二八九年五月之前,慕容wěi@①为追思西去的长兄吐谷浑而作”。我认为这个时间不可能是创作《阿干之歌》的时间,公元289年慕容wěi@①才开始由辽东北迁居徒河之青山,慕容wěi@①兄弟之间发生上述矛盾事件,最早也只能在这年,而创作《阿干之歌》的时间,则应当更在其后。我认为《阿干之歌》不是在吐谷浑西迁时立即创作的,据《晋书·吐谷浑传》应是在事后“追思”而作,而且可能是在吐谷浑于永嘉之乱南迁陇右之后才创作的。崔鸿《十六国春秋·前燕录》在叙述《阿干之歌》的创作时是这样记载的:吐谷浑“遂附阴山面黄河,晋永嘉之乱南迁陇右。wěi@①以孔怀之思,作《吐谷浑阿干歌》,岁暮穷思,常歌之”。从这个记载可知《阿干之歌》是在永嘉之乱、吐谷浑南迁陇右之后,慕容wěi@①怀念其兄而创作的。《魏书·吐谷浑传》也说:吐谷浑“于是遂西附阴山,后假道上陇。若洛wěi@①(即慕容wěi@①)追思吐谷浑,作《阿干歌》”。《宋书·鲜卑吐谷浑传》说得更明确:吐谷浑“于是遂西附阴山。遭晋乱,遂得上陇。后(慕容)wěi@①追思浑,作《阿干之歌》。”此二书的记载与《十六国春秋·前燕录》的记载都是一致的。据《旧唐书》卷一九八《吐谷浑传》记载:“吐谷浑自晋永嘉之末,始西渡洮水。”时在公元313年。那么《阿干之歌》应当是在这年吐谷浑南迁陇右之后才创作的。各种文献记载都说慕容wěi@①愈到晚年愈加追念此事,常唱《阿干之歌》以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慕容wěi@①卒于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永嘉之末吐谷浑南迁陇右至咸和八年的20年间,正是慕容wěi@①的晚年阶段。二、慕容鲜卑建国后的宫廷音乐
 慕容鲜卑建国后的音乐,一方面吸收了中原王朝的传统音乐,另一方面则将鲜卑音乐与这种传统音乐相揉合,将其改造提升成为一种新型的宫廷音乐。这种经过融合而形成的宫廷音乐,反过来又影响了、丰富了中原王朝的传统音乐,从而被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封建王朝所吸收利用,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组成部分之一。
 慕容鲜卑早期的音乐是如何向中期的音乐转变,是怎样与汉族传统音乐相互交流、吸收、融合的呢?《太平御览》卷五七~引《前燕录》曰:慕容wěi@①“以孔怀之思,作《吐谷浑阿干歌》。及jùn@④、垂僭号,以为辇后大曲。”由此可见在慕容氏入主中原、建立国家之后,慕容鲜卑早期的音乐也随之被纳入宫廷音乐之中,其中的《阿干之歌》即被慕容jùn@④所建前燕、慕容垂所建后燕政权改造成为在宫廷中演唱的“辇后大曲”。《魏书·吐谷浑传》更为具体记载说慕容wěi@①所作《阿干之歌》是被僭号子孙用作“辇后鼓吹大曲”。鼓吹,是以鼓、箫等乐器演奏的乐曲,从汉代以来又不断吸收西域和北方少数民族乐曲,从而形成了一种与中国古代传统雅乐风格不同的新声,所谓“鼓吹者,盖古之军声,振旅献捷之乐也”(注:《北堂书钞》卷一三~《鼓吹六》引孙毓《东宫鼓吹议》。)。故又将其称为“军乐”(注:《续汉书·礼仪志中》梁刘昭注引蔡邕《礼乐志》。)或“武乐”(注: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卷二~《祭遵传》引沈钦韩《后汉书疏证》。)。采自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北狄乐”是中国古代鼓吹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唐书·礼乐志》曰:“北狄乐皆马上之声,自汉后以为鼓吹,亦军中乐,马上奏之,故隶鼓吹署。”从汉代开始设立乐府以采集和演唱鼓吹乐曲,从而成为中原王朝宫廷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晋以后更专设鼓吹署以掌管这种乐曲。“大曲”是鼓吹乐的乐章之一,《乐府诗集》将其归于“相和歌”中的一种。《宋书》卷二一《乐志三》曰:“《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那么“大曲”也应是以丝竹等乐器伴奏而演唱的歌曲。慕容氏入主中原后,遂将其早期民歌《阿干之歌》等纳入传统宫廷音乐之中,从而丰富了原有的宫廷乐曲,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慕容鲜卑民族风格的“鼓吹大曲”,初步实现了慕容民族音乐与汉族传统音乐的结合。从此慕容鲜卑音乐成为中国古代宫廷“鼓吹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慕容燕国继承并改造传统宫廷音乐的情况,可从墓容盛对后燕宫廷音乐进行的改革中窥知其略。据《晋书》卷一二四《慕容盛载记》记载,慕容盛在位时,有一次“听诗歌及周公之事,顾谓群臣曰:‘周公之辅成王,不能以至诚感上下,诛兄弟以杜流言,犹擅美于经传,歌德于管弦。至如我之太宰桓王,承百王之季,……勋道之茂,岂可与周公同日而言乎!而燕咏阙而不论,盛德掩而不述,非所谓也。’乃命中书更为《燕颂》以述(慕容)恪之功焉。”这个记载告诉我们三个问题,一是在后燕宫廷中不仅与其他封建王朝一样演奏传统的宫廷音乐,而且其宫廷音乐中已经注入了“燕咏”这种新鲜的慕容音乐;二是这种“燕咏”不仅有如上所述吸收了原来的慕容民歌的鼓吹乐曲,而且还创作了歌颂慕容燕国帝王将相功业的宫廷雅乐——《燕颂》。“颂”是中国古代用于“美盛德”的宫廷雅乐。慕容恪乃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