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1|回复: 0
收起左侧

新课改背景下构建高中学生历史时序感的实践探索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5189
主题
46
精华
0
墨水
120

发表于 2022-2-27 18: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时序感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时间序列的感知能力,是学生有效学习历史的基础。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打破了通史范例,相对而言,不利于学生构建清晰的时序感。在此背景下,面对时序感薄弱的高中生,如何构建其历史时序感?笔者试从教师层面,以历史教材为载体围绕着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观念转变、知识教学、方法指导方面进行探索。
一、引导学生认识专题史中的时序性
(一)困惑一:专题史中有没有时序性?
从某些专题的设置看,专题史的时序性不清晰。如,必修一专题二、专题三的设置。专题二第三课叙述了抗日斗争的相关史实,专题三则从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叙述了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其间又提到了抗日战争。从时序的角度看,这容易给学生带来两种误觉:一是抗日战争要早于太平天国运动;二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早于1924年的国共合作。
(二)困惑二:专题史学习中,是不是要记住每一事件的年代?
理解一个历史事件,不可能脱离该事件所发生的时间,但没有必要记住每一事件的年代。例如,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这一课,课标规定:“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要求学生掌握从汉到元主要事件的发展顺序,但至于汉朝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元朝是从哪一年到哪一年则是不需要掌握的。
二、以时序感为知识点开展知识教学
历史教材中出现不少时间术语,如,“近代”、“公元前”、“世纪”等,理解这些时间术语对构建时序感有很大作用。然而,高中生对这些知识点是比较陌生的。若不解决,往往成为构建历史时序感的绊脚石。
历史时序感涉及到历史分期、纪年方法等知识点。在教学中,若有需要,教师可对此作相应讲解。笔者在实践中常采用两种方式。
(一)第一种方式是专门授课。
高中生历史时序感薄弱的表现之一是对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模糊感。而必修一专题一的内容与中国古代王朝更替有着重要联系。面对此现状,笔者往往利用高一历史导言课,让学生逐步熟悉古代中国主要朝代的更替,初构其历史时序感。大致操作流程是这样:(1)你比较熟悉哪个朝代?能讲出相关的事情吗?(2)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这些事情的?(3)过渡:影视文学作品是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投影剧照,根据影片所反映的朝代加以排列。
(二)第二种方式是平时渗透。
在教学中碰到重要的、学生较陌生的时间术语,教师要适时对此讲解,为构建学生的时序感扫除障碍。以下结合学生的主要困惑之处谈谈本人的解决之法。
1.历史年份与世纪的换算。比如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几世纪。笔者往往这样提醒学生,一个世纪是一百年,这个年份有几个整一百,再加上1便可。
2.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比如,民国八年是公元哪一年?民国八年根据教材叙述,民国元年是1912年,那么民国八年是公元1920年吗?根据事实,这是错误的。因为元年始于1912年,所以在计算时要减去1。从中得出这样的换算公式:民国年数+1912-1=公元年数。或者简化为:民国年数+1911=公元年数。
三、以时序感为目标进行方法指导
学生学习的效果有多大,很大程度上,跟有没有把外来的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点有很大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积极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自主构建历史时序感。
在概括专题结构示意图的过程中,学生对历史事件前后顺序的梳理和阶段特征的概括,正是学生构建时序感的过程。多次呈现结构示意图,有利于加深学生的整体感和时序感。
确立记忆支点法。构建历史时序感,很大程度上与梳理、记忆、理解历史知识点有关。在如何记忆方面有很多方法。笔者认为,寻找自己熟悉的历史知识为记忆支点,从而了解支点前后的知识点,效果较好。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例,在引导学生以大事年表的形式呈现后,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把握情况,去寻找记忆支点。一些学生以“中共成立”为记忆的支点,此前的五四运动为中共成立创造了条件;“中共成立”后的主要事件,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如此分析,能清晰构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序感。
以上是笔者在构建高中学生历史时序感中所进行的探索,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时序感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一线历史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多管齐下,最终能让学生自主、轻松地构建历史时序感,以更有效地了解历史、理解历史、体悟历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