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8|回复: 0
收起左侧

沥粉贴金,古老壁画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9512
主题
39
精华
0
墨水
104

发表于 2022-2-21 20: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古代壁画的色彩,是随着古人对颜料的采集和使用丰富起来的。有趣的是,其中很多颜料在古代就是中药。例如颜料石青和石绿,都在唐代的药典《新修本草》中有记载,它们来源于矿石,具有祛痰的功效。颜料赭石在历代本草经典中也都出现过,具有平肝潜阳的功效。颜料藤黄是植物树脂炮制而成,唐代的《海药本草》中记载,可以用它来治疗牙疳蛀齿。
中药金箔是中国古代壁画的一大亮点。明代的《本草蒙筌》中记载,金箔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在同时代的大量墓葬、宗教壁画中,金箔的应用非常广泛,并有着独特的技法:“沥粉贴金”,即把白垩粉末、米汤、熟桐油调合成稀糊(即“沥粉”),装入特制的有伸缩性可以挤压的袋中(一般用猪膀胱),使这种黏液通过一个细铜管,沿着画的轮廓线流出,然后等它半干时,贴上金箔。金箔不但衬托出画面的立体感,更营造出壁画富丽焕彩的效果。这些颜料的广泛使用,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包括中药炮制等在内的医疗技术日趋成熟。
中国古代壁画的内容包罗万千,不仅蕴藏着古代宗教、文学、历史、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政治、经济、法律等等无限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且也记录了古代人民的节日欢娱、民族竞技、军事习武、卫生和科技发展等信息。
武术和舞蹈
武术在我国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壁画中,有大量体现武术特征的图像。莫高窟早期洞窟的四壁和中心方柱的下部,保存着大约一千多年前的各种练武姿式。这些被称为“金刚力士”的练武者,或手持器械,或空手而舞,或对打或单练,而这些动作都是画家从当时流行的武术动作中摄取的形象。北周时代的壁画《对练图》中,一人两手成掌, 交叉于胸, 另一人双手扬起, 纵步上前。两人一攻一守, 动作十分有力。唐代壁画《对打图》, 则表现的是一场快速跌法的较量, 左面的力士双腿一蹲, 两手一搂,而右面的对手早已应声栽倒。
从生动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武术由最早的徒手格斗,经历了搏斗运动到套路运动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逐渐衍生出舞剑和武舞等丰富多彩的竞技体育项目。舞剑是武术中的器械运动, 在我国也是一种很古老的体育运动项目。早在殷代和西周就用青铜铸剑。敦煌壁画中用剑作武器对阵的场面很多, 描绘舞剑的画面最生动的是五代窟西壁佛传屏风画。图中所绘的是剑士们在林中和河边练习剑术的场面。剑士们姿态各异, 动作刚劲雄健,有人撩起一剑作“金鸡独立”之势,有人身体后仰, 在胸前缓缓云剑如行云流水一般。武舞是武术和舞蹈的结合,其中的乐舞在音乐的配合下,成就了“礼佛、娱佛的舞蹈场面”。我们所熟悉的敦煌飞天,就属于乐舞,其中的许多表现技巧,则为现代体操和舞蹈所继承。
角抵和摔跤
“角抵”一词出现在秦末,《汉书·武帝记》记载:“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这种运动形式大约相似于近代的摔跤和相扑。莫高窟北周的壁画中,有十分珍贵的古代摔跤图,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场紧张的古代摔跤比赛。壁画中两个比武者都袒露着上身,穿着短裤,头上束着总角,这是中原民族传统的发式。晚唐壁画绘有一幅相扑图。敦煌榆林窟佛传故事画中,绘有两名相扑手,腰系布带和兜裆,正在进行较量。它所依据的题材虽然是佛传故事,但表现的却是中国的风土人情,是一场具有中国古代民族风格的摔跤比赛。
骑马、狩猎和射箭
图/CFP
骑马、射箭最初是应狩猎和军事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后来才有与之相关的体育娱乐项目的诞生,如打马球。马球,史称“击鞠”,是一种骑在马背上用长柄球槌拍击木球的运动。相传唐初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称“波罗球”,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力倡导下得到流行。唐章怀太子李贤墓的墓道西壁的大型壁画《打马球图》,是目前所知我国马球运动的最早记录。画面上有二十匹“细尾扎结”的各色骏马,骑士均穿白色或褐色窄袖袍,头戴幞头,脚蹬黑靴。他们一律为左手执缰,右手执偃月形鞠杖,整个比赛场面精彩激烈,是难得的壁画作品。在墓道东壁的《狩猎出行图》,则生动展示了以青山松林为背景,四十多个骑着骏马的狩猎者,或携弓带箭,或持驯豹鞭,簇拥着主人纵马驰向猎场的画面,旌旗摇曳,骏马奔腾,气势磅礴,宏伟壮观。
在敦煌历代壁画中,也有大量描绘射箭的画面,其中包括战场上的剑拔弩张的场面和习射场上的壮士们飒爽的运动英姿。远在拉萨的布达拉宫壁画和大昭寺壁画,也生动描绘了很多赛马、射箭等民俗活动。
球类运动
除了打马球之外,壁画也向我们展现了很多古人的球类娱乐,古代称之为“鞠戏”。 在云南沦源岩画中,就可以看到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佤族祖先在祭礼活动中玩球的图形。敦煌榆林窟绘有一幅一名童子站立在莲花座上,左手持一圆球右手持一木制弯头球杖的画面,从球杖的长度,可判断为步打球,类似于今天的曲棍球。此外,历代壁画中还不乏举重、倒立、叠罗汉、骑竹马等杂耍项目的画面。
音乐
古代壁画中与音乐相关的内容非常丰富。有乐、有舞,有唱,有打击、吹奏、弹拨、拉弦等各式中原或异域的乐器,有千变万化的乐舞伎表演形式及服饰装扮等等,可以说把各个朝代社会流行的各种音乐文化艺术形式都反映在了壁画上面。
拿敦煌壁画来说,据专家考究,敦煌壁画乐器的种类、形制远比现在的民族乐器丰富。琵琶是敦煌壁画中出现最多的乐器,仅莫高窟壁画中就有形态各异的琵琶七百多只。除琵琶、胡琴等传统乐器外,敦煌壁画中还有一部分乐器古文献未见记载,现在已失传,如义嘴笛和造型介于箜篌与琵琶之间的凤首弯琴等。就表演规模而言,唐代已经出现了二十多人的大乐队,如从初唐大型壁画《药师经变》可见,灯树两侧平台上各有一组坐在花毯上的乐队,共计二十八人,分别演奏着古筝、琵琶、箜篌、阮弦、横笛、排箫、方晌、腰鼓、羯鼓等乐器,气氛十分热烈。
科技
古代壁画不但反映了我国千百年间的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也体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敦煌壁画中,八十多幅“农作图”描绘了农业生产从播种到收获的十多种生产活动,出现了二十多种生产工具,如盛唐壁画的曲辕犁,五代壁画的播种三脚耧等。在医药卫生与大众健康方面,一百多个洞窟中都描绘有练功与运动、卫生保健、诊疗疾病等丰富的古代医学活动画面,其中唐代壁画中的揩齿、刷牙图是我国最古老的口腔卫生方面的绘画。历代壁画中绘出千姿百态的金,银、铜、铁、琉璃、玻璃、水晶、陶瓷等器皿,以及丝绸、棉、麻、毛织品图案,不仅反映了古代高超的化学工艺的水平和纺织技艺,也展现了“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和中西科技交流的盛况。
据学者研究,壁画要面对的自然考验主要有:
1.水,包括雨水的冲刷、大气中水蒸气的凝结和与壁画相连的潮湿地面的水汽浸润等。
2.生物,包括霉菌、藻类和地衣等,它们会给壁画带来讨厌的污斑,就算清除之后,壁画的色彩也会随之受损。
图/CFP
3.大气污染,如二氧化碳,它会在壁画上形成一层不可溶的碳酸钙,使壁画表面像覆盖了白纱。
4.光,特别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它会使有机植物颜料发生光解而褪去颜色,而阳光中的红外线,会引起颜料和地仗的黏合材料热膨胀,造成颜料层的剥落。
由此可见,古代壁画的长期留存与环境因素关系密切,需要防止水源渗至壁画上,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古代壁画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正是由于中国古代在气候、环境与卫生方面都有着深入的认识和研究。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天气和动植物生长等自然规律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作为历法,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还有其他许多内容丰富的历法,如推算朔望、安置闰月等,它们就像古代的天气预报,可以用来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的变更,指导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同时,也为壁画从绘制前基本载体的选择,到绘制后的日常保养维护,提供了气候方面的依据。
《周易》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正是中国古代环境文明所崇尚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历代先贤都主张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取用有度”。《吕氏春秋》的“四时之禁”,是对自然资源保护的具体规定,即在规定的季节中, 禁止随便进山砍树, 禁止割水草烧灰, 禁止打鸟猎兽, 禁止捕捞鱼鳖等。后来《礼记》中将这种科学认知发展为“月令”,对耕种、打猎、捕鱼、伐木等活动都有明确的季节、月份限制。
我们知道,过度取用自然资源、肆意破坏自然环境,带来的会是资源匮乏,生态失衡和坏境恶化。古人的环保理念虽然古老而朴素,但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可持续发展观不谋而合,为古代人民的生活,以及包括古代壁画在内的文物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
中国古代还非常重视环境卫生的治理。打扫卫生,保持环境整洁,一直都是古人的必修课。周书《秘奥造宅经》中记载,人们要经常 “沟渠通峻,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而《朱子治家格言》中则要求儿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早在三四千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将垃圾集中处理,利用天然的或挖掘而成的土坑来堆放垃圾,直接烧掉或者掩埋起来。战国时期还有将乱倒垃圾的人处以砍手的重刑。古人的这些卫生习惯,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微生物的滋生,不但为壁画的保护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更对环境清洁和公共卫生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