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8|回复: 0
收起左侧

客从何处来?-短篇散文-美文欣赏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初中生

Rank: 3

积分成就
UID
3597
主题
61
精华
0
墨水
154

发表于 2022-1-26 21:25: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应潘
         01
        都知道福建永定的客家土楼最具特色。我第一次去是初春,天微凉,从厦门坐大巴几个小时。进山区以后,道路变得崎岖颠簸,沿途渐渐看到大小不一、圆方不同的土楼。
        有独楼而踞,有群楼相牵。仿佛一页页宗谱和家史,被世纪的风吹散到了这里,沉默寡言,满纸沧桑。
        在有着三百年历史的承启楼,一位和我年龄相仿的客家女人一直跟着我,想为我拍几张照片。
        她的家就在这座楼里,闲时为游客拍照,挣点零花钱。偏偏我又不喜欢照相,很直接拒绝了她。土楼一圈圈,一层层,大大小小四百间房屋,无论从哪个角度都难以拍到全貌。她很执着地跟着我,知道我从中原来,说 咱们还是老乡呢 。
        哦,老乡!
        我想她的祖先从遥远的黄河流域迁徙而来,到她这儿已经不知道是第多少代了。忽然之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就配合她拍起了照片。
        是从四楼俯拍的,拍摄者是她男人,她留在一楼给我找好角度。他们夫妇配合默契,在丛林般的房屋中,没有语言,只通过几个手势就把我和他们的这座建筑融为一体。照片竭力将整个土楼都圈进镜头,哪里能圈完?
        那黄土垒砌的墙、那灰色的瓦、那一块块厚重的砖、那用力挺直的梁柱、那缠绕其间的回廊  
        仿佛卷帙浩繁的历史向我倾轧而来。在庞大厚实的土楼挤压下,照片上的我看上去如蚁一般大小。
         
         02
        时隔五年,第二次去永定,是参加省里一家媒体组织的活动,一行二十来人,叽叽喳喳。这一次我们留宿一夜,入住距承启楼很近的一座名曰 圆楼缘农庄 的土楼。外围斑驳不堪,土墙上的缝隙如一条条蚯蚓, 爬 得满墙都是。门上的楹联已经褪去颜色。
        进去是一个天井,石子地面,石头缝里钻出的青苔为色泽沉重的土楼增加了一抹亮色。天井四周由上下两层,数十间木质房屋围绕。站在那里,觉得头顶那一爿天其实并不高远,那耀眼的蓝倾泻下来,让这座土楼多了几分生机。
        顺着窄窄的木梯上楼,脚下发出 喀喀喀 的声音,空洞而沉闷。门廊过道上隔不多远就挂着一只红灯笼,由玻璃材料制作而成,下垂的流苏在微风中轻轻飘着。推开木门, 吱呀 一声,就进入到一个小小的房间,也可以说是闯进了一个画面里。我原本不熟悉它,当然现在也不熟,但此刻我和它如此近距离接触。
        那夜,我很难入睡,看着夜色从板墙中渗进来的微弱的光,想着这座土楼是不是有过许多事件,都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我更想知道的是最先入住这间小木屋的是什么样的人。
        是秉持家训操持琐事的女子?是胸有城府遇事练达的男人?是佼佼不凡的风华少年?抑或是经历荣辱悟透兴衰的老者  
        不论是他,还是她,无疑都是客家人。
         
         03
        他们从何处来?
        客家人的迁徙之路多么艰难多么漫长,他们的 故事 要追溯到哪朝哪代?除了史书上那有关金戈铁马的记载,还发生过什么事,让他们不惜舍弃家园,背井离乡?
        而且, 客家人 这个称谓,原本就没有把自己当成主人,是一种骨子里的谦卑和隐忍吗?或者这是原住民对这群外来人的称呼 来者为客,是为 客家人 ?
        这群远道而来的人一点点融入到山水之间,落地生根、开荒垦殖、抱团取暖、顽强生存、繁衍后代。
        千百年来,他们早已不再是 客 , 客家人 这个称谓却如一个标签,如一纸宣言,向世人展示着他们的历史和背景。
         
        不知过了多少年,人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忽然发现了这些风格迥异的建筑,发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族群。
        原本寂静、安详的地方,开始被一拨一拨不相干的人打扰。人们呼啦啦地来又呼啦啦地去,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到此一游。但是不管怎样,都不能真正走进土楼。
        就像此时此刻的我:虽然住在这里,却走不进土楼的悲欢,走不进土楼的聚散,走不进客家人曲折离奇的故事里。
        作者:应潘(本名潘保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报刊、网络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