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5|回复: 0
收起左侧

陈引奭:杜桥有“味道”-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5382
主题
48
精华
0
墨水
136

发表于 2022-1-26 20: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引奭
         
        文友发来微信,约为杜桥写篇文字,当时有些为难。想了许久,才选了这题目。
         
         某地有某某 ,或许是才女王寒的专利,且现下已是网红。用这题目,也是腆着脸皮抄袭下,大概也有些蹭热度的意思。
         
        杜桥人大多自豪。只要是那块地界来的,说起他们那里,总能说起现在啥啥啥的好,从前啥啥啥的好,在他们极具辨识度且很有 味道 的乡音  杜桥腔中,可以听出自信与乡情。
         
        与杜桥来来往往也有二十多年,印象中的概念总是停留在原有的那个小镇:几条不长的街道,因为海边老有半阴不晴的天气,所以总是湿,不那么清爽。朋友约稿,大约是要为之写点好话的,但掀开曾经的记忆,似乎可以写可以挖可以讲的话不多,无多有趣,就怕写出的文字也没啥 味道 。
         
        说味道,对杜桥的初体验是来自一只 螾 ,此 螾 非荀子《劝学》中提到的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的那只 螾 ,而是蟹族中的一种,现在大家都叫它青蟹,温州福建建一带也叫蝤蛑,或叫蝤蠓,但台州人都称之为 螾 。那大约是我工作之初,上世纪90年代,因为公差第一次到的杜桥。完成工作后,镇里领导带我们到了食堂用餐,半桌子的海鲜,其中就有好大一盘的 螾 ,垒得象小山。满盘红亮油润的壳,巨型的螯,让人有些震撼。主人一边把 螾 分到大家碗中,一边介绍说,这螾今天刚捕捞,很新鲜,大家赶紧尝尝。讲真,蟹壳那红润油亮的色泽已经很勾人心魂。剥开蟹壳后,晶白如玉的蟹肉,鲜香的气息随着热气袅娜着,触发到嗅感,口水就止不住地溢出来。把蟹肉连脚掰扯出一块,其实不用醮醋(台州人吃饭每位前总置一碟醋,用以提鲜解腻助消化),这鲜香的原味已十分诱人。入口时,一支支一丝丝的蟹肉在牙齿咀嚼与舌头搅拌下,渐次分开,清晰可辨,且富有糯软的弹性;鲜香的汁液汩汩然抚过味蕾上的神经,如丝,如膏,舌尖上有些颤巍巍,似乎是承载了整个大海清新鲜甜的滋味。这味道也许是我一生中最好的记忆之一。当然,吃过这蟹肉后,那股带着大海鲜香的蟹味就会留在唇间手上,洗之难去。岳清  那是老朋友,也是自小从杜桥走出来的名人  他的个人体验是,从前吃了 螾 后,手是舍不得洗的,放到口袋里,留着这味道,可以不时拿出手来,放到鼻子下闻闻  放到鼻子下闻闻  ,见他重复着说这话的时候,眼神里满是对过往的留恋与 幸福 。
         
        结交的杜桥朋友也不算少。早年和他们不甚相熟时,觉得那片朋友说话的腔调很重很厚,绵软中带有来自海边乡土的味道。对于临海乃至整个浙江而言,杜桥都应该算是最东边的濒海小镇之一。按照我们明朝时的临海人,人文地理学鼻祖王士性先生在《广志绎》中所分析的: 杭、嘉、湖平原水乡,是为泽国之民;金、衢、严、处丘陵险阻,是为山谷之民;宁、绍、台、温连山大海,是为海滨之民。三民各自为俗:泽国之民,舟楫为居,百货所聚,俗尚奢侈;山谷之民,喜习俭素,然豪民颇负气;海滨之民,餐风宿水,百死一生,官民得贵贱之中,俗尚居奢俭之半。 按此区分,杜桥人应该算是真正的海滨之民。 餐风宿水,百死一生 的渔民从前也是不少, 官民得贵贱之中 也大概可说,但是 俗尚居奢俭之半 似乎需要修正。因为就临海各处相较,杜桥人不安分,好面子,用费夸张那是出了名的。临海那么多乡镇,包括市区各街道,居民 生活 成本最高的还算是杜桥。既便是杭嘉湖这些富庶的 泽国之民 ,见到杜桥人办事时出手之阔绰、排场之盛大,也一定会咋舌。在临海,随遇而安,顺其 自然 的人很多,但杜桥人不,他们遇事很认真,更会顶真,有时甚至让人觉得 煞有介事 。当然,在他们的个性中,大多数人聪明务实,甚至是 精明狡黠 ,所以让杜桥人出面去外办事,往往会更麻利。常听人说起杜桥人的聪明,说他们在海边吃鱼长大,所以脑瓜子特别聪明发达。
         
        分析杜桥人这种 有味道 的性格,或许与历史的迁衍有关。远古先民逐水草而居,杜桥周边就有很多新石器时期的遗存。汉始元二年置回浦县于章安,杜桥距之仅数十里地,是离当时这块地域的行政军事中心最近的一个地方,中原文化南迁,自然对之辐射有加。在杜桥人的方言中,有一个很有意思,但各地都已未见使用的发音 诺 。 诺 表示答应或者肯定的意思。杜桥人说话时,会将此 n 的发声拖长,变得很有韵律感,有 味道 ,象唱山歌。在相关的文献中记载, 诺 为秦汉时期人与人之间答应的声音,是象声词,表示同意。清人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记: 缓应曰诺,疾应曰唯 。据此可以推测,杜桥这片地方应与章安一样,不但有着悠久的人类活动的历史,同时在方言中还保留了秦汉时的声音,是 活着 的文化遗产,具有活化石的意义。这也意味着,杜桥人的讲究与 煞有介事 的顶真,倒可能是循古之风的延续与坚守。
         
        至三国时,吴大帝孙权于公元230年派卫温、诸葛直浮海远规夷洲(今台{1}湾省),据专家多方考证,三国孙权时福建一带尚未开发,至公元257年置临海郡时,其南面福建的大片土地都尚未建郡,所以,其最后的补给与船只维修只有在章安周边才能组织起来,船队的出海口应即在章安港。至夷州后,因水土不服, 士卒疾疫死者什九八 , 但得夷州数千人还 。在此后(约公元280年左右)丹阳太守沈莹写的一部《临海水土异物志》中记载 夷洲在临海东,去郡二千里  众山夷所居  取生鱼肉杂贮大瓦器中,以盐鹵之,历月余日,乃啖食之,以为上肴也 ,这里所记载的 上肴 ,与目前杜桥一带的 鱼生 基本雷同。由此,或许也可以有以下一些推测:一,自卫温、诸葛直远规夷洲返程的首站,也是在章安港;二是返程后有部分人即留居于章安港和杜桥一带;三是留居于此地的人,有部分是带回来的夷洲土著。南朝孙诜的《临海记》中记载 夷洲在郡三十里,众夷所居   孙诜这里提到的距临海郡三十里,按当时的里程,大约也即是杜桥一带,历史上,陈耆卿等前辈有认为这是 二千里 的笔误,但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即是在此三十里地,确有跟随卫温、诸葛直返回大陆,居住于此的 众夷 ,孙诜只是混淆了海上之夷洲与临海郡三十里地众夷居处罢了。但不管是哪种推断,鱼生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食物倒成了那时候两岸联系的物证。
         
        因为靠海,这片地方在北宋熙宁年间还创设了杜渎盐场。渎是沟渠之意,杜桥之名大概也因此而来。古时候盐业专卖是政府税赋的主要来源,杜渎有盐场,社会财富自然会流向此地。杜桥人与外界交流也就会变得更多。从前,杜桥与路桥及乐清的虹桥并称浙东商品经济较早萌芽的 三桥 ,这些,都影响了这里的人,催生了他们会做生意的禀赋。
         
        所以,从以上这些方面看,吃海鲜长大的杜桥人,渔猎农商、贩海煮盐,以之形成其非常有 味道 的独特性格,这既与自然环境相关,也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当然,在当代有关杜桥的概念里,自然少不了眼镜。
         
        在新疆工作时,大清早一屁股把眼镜坐坏了,心想真有些悔气,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直冲大街上的眼镜店,迷糊着眼睛用临海方言和服务员打招呼,把服务员搞得一楞一楞的。她说你这话和老板说得挺像,大约能听懂一两句,于是赶紧找来技师三下五除二修好了眼镜,临了还拒绝收钱,说是老板老家的人,算了吧。其实改革开放后这许多年,但凡在外见到开着的眼镜店,或是遇见卖眼镜的,十有八九就是杜桥人。杜桥人自己并没眼镜的资源,但却做大了眼镜的生意,就这一个小产业,他们竟然将之做向全国,做向世界,且做出了味道。而在外的临海商会或者台州商会,杜桥人的占比不但很高,同时生意做得大、做得好,也是越做越有味道。
         
        除了眼镜,杜桥的周边还有医化园区,还有东部区块、南洋北洋的建设,这些属于杜桥外延的概念,大概也都可贴以杜桥的标签。只不过因为对此留心甚少,只是感到这些地方叫得响亮,经过那些地方时 味道浓厚 ,其他也就说不出啥道道了。
         
        当然,杜桥人不但是做人做事有味道,经商 创业 是好手,重情重义也是出了名的。我曾教过一初中孩子学书法,现在他国外留学已经多年,可每年回来,他和他 父母 家人总还是不忘前来看望于我,送些很 味道 的海鲜,让我一快 朵颐 。杜桥的朋友们也总有长情在,见面时,人前人后也都一样的热情周到。
         
        记得几年前,应杜桥镇政府之嘱,我曾为其撰有一联:
         
        看杜桥,一方风土冠东浙;
         
        临沧海,百里潮声闻九州。
         
        这里所提到的 风土 ,即是如前面所说的这些很有味道的杜桥风土人情,在东浙一带当然也是很见个性,而这百里潮声,既是杜桥的名声,也是发展改革之声、时代进步之声,这声音、这味道闻名九州,我想也应并非虚言。
         
        作者:陈引奭,临海市博物馆馆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