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1|回复: 0
收起左侧

从佛学思想对释迦牟尼圆教和圆善观念进行研究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1004
主题
52
精华
0
墨水
134

发表于 2022-2-27 19: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从释迦牟尼佛教的圆教意义与圆教观念可以看到,佛教使人心灵达到一种清净,使人灵魂达到一种精神修养和寄托,这种思想意寓有利于深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可以使人达到思想反省和精神领悟,领悟佛教的圆教可以使人们摆脱世俗的困扰,认识这种思想境遇是对佛教修养的最高表达,即是对圆教意义的领悟和对圆教观念的思考,以更好地把握“圆教”所具有的深层含义,但圆教并不是佛教所说的“圆满”,圆教是对人自身心灵的提升和对德性的培养,所以释迦牟尼的佛学思想是对圆善和圆教意义的最高表达、最真实的反映,这种善是对人性、德性的一种普遍价值关怀,但不是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规定的善,圆教的善是对佛教精神超脱性的一种解释,圆教的观念和意义也是对释迦牟尼清净之心的表达,这种表达体现了佛学的精深和宏大,这种超越性凸显了佛教自身的内在德性,因此了解圆教观念和意义对认识佛学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释迦牟尼;清净之心;圆教观念;顿悟;意义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041 — 02
① 参见龙树菩萨所著《大智度论》卷一,论云:“复次有二种说法,一者诤处,二者不诤处。”
② 参见《佛性与般若》下册,第四章第八之一节。
[收稿日期]2014 — 01 — 28
[作者简介]尹喻军(1984—),男,甘肃岷县人。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一、释迦牟尼圆教和圆善的思想内涵
从释迦牟尼的佛学思想可以看到,释迦牟尼对佛教信念的追求和领悟、践行、秘密和不定等方式的表达都是对佛学独有的关切,他选择了对佛学执着的追求,就体现了他对红尘世俗观念的超越和顿悟,他善于钻研和解读佛学高深的思想内涵和思想意境,所以他才配得上世人所称颂的佛祖,他一生善于修身和养性、善于对众生指点迷经和解脱内心的苦楚,这些都是他对佛学圆教观念和圆善意义的把握和顿悟,所以释迦牟尼以自身的纯朴和非凡的佛学风格表达了对佛学的研读和佛教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思想觉悟超出了众人之上,他作为一个凡夫俗子,也有私欲和食欲的时候,但他为了达到对佛学经精神的领悟,放弃了对权势和奢华生活的追求,而将自身投身于对佛学的修行之中,他的这种思想意境早已将红尘世界抛出,使自身投入到对佛学的追随和修行,这也体现了他对佛教观念执着的信仰和追求,正如佛教《般若经》是异法门说①,此异有特意、殊异之意。
在释迦牟尼的修行过程中看到他对世俗的抛弃和背叛,背叛的结果超出了常人的毅力和精神意志,这源于他对佛教修养的执着信仰,因为有了信仰才使自己有了神圣的清净之心和超脱之体,才有了对世俗世界奢华、享乐、恶行等现象偏见和与众不同的见解,这就是他对人身德性之善的关怀和服从,他把将自身摆脱于世俗之外,终日用心修习佛学思想,使自身忘记了苦楚和世俗的喧嚣,他的这种状态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和描述的,只能用心来领会和顿悟,他对苦寒忍耐、对饥饿舍弃,这都是常人无法达到的精神境界,这也体现了他对佛学思想内涵的高深领悟和思考,因为他经历了世间沧桑的洗礼和磨难,他忍受了无穷尽的肉体的折磨和苦楚,他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但他的心始终与佛教的缘在密切相连和融合,他通过对佛学的传播使人的心灵得到教化和解脱,所以释迦牟尼的圆教观念和意义就是对佛学、众生的一种关注和引导,使他们学会积善行德、学会关注人世间的苦楚和不幸,这就是他对人类宗教事务的关切和引导,它的这种执着、坚贞的心态不只是对佛教修养、信仰观念的真正的渴求和践行,从而使佛教的观念和佛学思想得到弘扬和发展。
释迦牟尼的这种修行感悟了世人,感悟了劳苦大众的心灵世界,使他们有了信仰、有了对美好未来生活的关注和希望,使他们内心得到安慰和解救,所以这种圆教观念和圆教意义表达的不只是对佛教思想的传播,而且还表达对佛学精神的理解和对话,这样的对话就是释迦牟尼对人类宗教事务的深切关注和力行,因为他的佛学思想早已经超越了世俗的束缚,他学会了修习和忍耐、学会了心中有信仰、心中有众生的完善人格,他的这种佛教意识的变化与他对佛学的研读和信仰分不开,这种意识也源于对佛教意义的领悟,这也是对清净之心和生灭之门的一种意境的把握,这也是对人格德性的一种把握和思考,从而达到对圆善的要求和意义的体会,即“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登依,由此有诸趣,乃涅槃证得。”②这就是对清净之心的理解和体会,从而也体现了对众生世界生命意义的价值关怀。
二、释迦牟尼对圆教和圆善意义的解说
释迦牟尼的修行在圆教的观、行、法、禅的践行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达到了对世俗世界的一种感化和超越性把握,这种超越不是西方上帝的超越和圆满,而是释迦牟尼对佛学教义、教规中的观、行、法、禅的践行,以达到对世俗世界一种感化和恩惠,所以释迦牟尼思想意识中的圆教观念,不仅透露出了对圆教观念神秘性和对佛教德性有效性的表达,而且体现了对佛教教义和法规的恪守和推崇,这种尊崇、体现了一种普世原则,这种根源在于佛教教义都以众生是生命价值的关注,也表现了佛教的根本特质,更表现了佛教圆通无碍的般若之境。
佛教的圆通无阻就是对般若之境的最好解读,即事事无碍、事事相通法界的精神,这就是佛教的缘在和缘起,而且也展示出了佛教的圆满无尽的意寓,这种精神就像《庄子·逍遥游》中所说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既具有了圆通无阻和逍遥自在的精神形态,这也意味着佛教教义所包含意蕴无穷广阔,但是这种意蕴不是通过逻辑的意义来定义的,而是通过对佛法、佛性、佛教的领悟而呈现出来,所以佛教的修行和修习都是对佛性智慧的追求,更是对佛性大智大善的普遍认同,因此释迦牟尼的佛学思想所表现的正是对圆满无尽、圆通无碍的思想缘在,这种最高的善就是对佛教圆满观念的最好的表达和追求,即从现实的角度可以反映出释迦牟尼对佛教的追求和对众生的关怀和普照,从而更体现了佛教思想对现实世界生命、幸福的一种透彻的反映,所以释迦牟尼的圆教和圆善都是对德福的关注。
再从释迦牟尼的修行过程中可以了解到,他所对佛教的信仰有着至高的见解和独特的领悟,他将自身的寂静、涅槃和法身都倾注在对佛学的顿悟之中,因此释迦牟尼的修行的每一步都是对佛教思想的回归和解读、提升和启示,就这点体现了释迦牟尼对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的关注,可以说佛教的神秘就在这种清净之心、涅槃法身和和般若之心,释迦牟尼才有与众不同和富有更强的生命力,但这种佛性的张力并非一切都空,而是有其内在的真知和玄妙之处的意向。正如老子在《道德经》所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①所以佛教、佛性并非一切皆空,因为佛有佛的意向和缘法,佛教以本心之德、性善、仁义之浩气而施恩与众生,所以释迦牟尼对拯救普世大众的心灵起到了重要的安慰,所以看到释迦牟尼的对圆教和圆善的认知正好与孟子学说的“本心”、“性善”与“仁义”有共同之处。
所以释迦牟尼对佛学的悟顿和对圆教的理解都呈现出了一种般若智慧,释迦牟尼的般若就是佛教和圆善真实生命智慧的写照,这也是对“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最好表现,因此从释迦牟尼的角度看到,圆教和圆善也就是释迦牟尼对佛性信仰的尊崇,也说明了他对佛学思想真知灵魂的一种探究。在佛学的教义中可以领悟到,释迦牟尼以圆教和圆善的方式开显出了对佛性的本怀和通达之度,因为圆教的观念关注的不是对佛教的教义的背叛,而关注的是对九法界众生成佛的普照,圆教就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达到佛教圆教和圆善的最好表达,而且可以体现出佛教的最高意境和要求,所以释迦牟尼认为佛教的圆教和圆善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佛教最高的境界,圆教的意义在于对人生真实的价值追求,就如《易·系辞下》所言:“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于地,观取善之文,与地谊,近取诸身,近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②所言,这种佛教的善是无条件的善,这种圆教体现了对最高善的理解,这善是无条件的德性,所以这种德性表现了对圆教和圆善观念的最好的状态,也是对佛学境界世界的真实反映。
三、释迦牟尼对圆善和圆教的价值关怀及其意义
佛教中的圆教和圆善就是对法身、般若和解脱三德迷藏的的最好解释,这样体现了佛性一种真实把握,也是对最高道德修养的一种尊崇。在释迦牟尼的修行中可以看到,佛教中的圆教就是对佛性和法身得到进一步扩展。因为成佛是一切众生都能摆渡的条件,这样既可以达到对如幻如化、无自性的理由,所以释迦牟尼对佛学思想的顿悟就是对清净之心和忘坐之心的最好表达,他善于佛法修行和领悟,也善于对佛法的精髓进行合理的解读和领会,这也许就是他追求的心灵之境,他以佛学的悟性超越世俗的观念,这种观念不仅使释迦牟尼的佛性得到升华,而且使佛法思想得到广传和有效的教导,所以佛学中的圆教和圆善更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使人的心灵达到超越性的忘坐和寂静,因此释迦牟尼的心境启示了世人的心灵世界和完善了人格,为后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所以要理解释迦牟尼佛学的奥秘和内在性,目的是重建、追溯人类事物发展的轨迹,以全面把握人类社会的心灵世界,把探索宗教要素作为研究的对象,以不同的解释方式对人类的事物进行考察,注重宗教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的东西,通过对宗教现象的考察来揭示佛学背后圆教和圆善的诸多奥秘,以在宗教事物中寻找它在社会最价值的东西,因为释迦牟尼的佛学使每一种东西都以自身的特点体现了事物的特殊性,从而可以在佛学的发展过程中把握缘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东西,以进一步认识宗教事物的相对性和特殊性的东西,从而以更好的把握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心灵世界和基本意涵。这一点在释迦牟尼的宗教事物中得到了理解,首先需要对“宗教”的佛学进行把握,在理解佛学的圆教和圆善的基础上对宗教的状态进行思考,宗教的语词不仅是对宗教活动的有效反映和现实的体现,而且也是对特定时期社会发展的意识的反映,所以这种语源学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一种实践的、极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③,这就体现了佛学语词“语言共同性东西”来达到对宗教事物的表达,以更好的认识宗教发展过程中的本质和规律。
释迦牟尼的“宗教”佛学中的圆教和圆善思想,不仅意向性的表达了不同的风度和文明内涵,而且也体现出宗教事物的奥秘和超越性,他把宗教事物以特殊的意识形态和共同体的意识规定了人类事物,这正好凸显了宗教佛学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内在缘在,因此释迦牟尼的宗教给人类事物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宗教活动和行为的理解,这就是他对宗教活动给信仰者一种超越的精神世界,所以他的佛学思想对人类事物发展更具有长远的价值和意义。
〔参 考 文 献〕
〔1〕默罗阿德·韦斯特法尔.解释学、现象学与宗教学——世俗哲学与宗教信仰的对话〔M〕.郝长曦,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约翰·希克.宗教之解释——人类对超越者的回应〔M〕.王志成,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3〕麦克斯·韦伯.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欧阳竟无.佛法非宗教非哲学〔G〕.黄夏年.欧阳竟无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参见《佛性与般若》下册,第四章.
〔6〕吴永年,季年.当代印度宗教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7〕谢扶雅.宗教哲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8〕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与世俗〔M〕.王建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9〕F.麦克斯·缪勒.宗教的起源与发展〔M〕.金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0〕《圆善论》第六章,台北:学生书局.
〔责任编辑:史焕翔〕
① 《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② 《易·系辞下》
③ 默罗阿德·韦斯特法尔.解释学、现象学与宗教学——世俗哲学与宗教信仰的对话[M].郝长曦,编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