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5|回复: 0
收起左侧

校本化课程实施制度研究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初中生

Rank: 3

积分成就
UID
786
主题
56
精华
0
墨水
146

发表于 2022-2-27 19: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有效落实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校本化课程实施研究的深入和校本化课程有效落实,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贯彻校本化课程实施进行的课程开发。进一步探讨校本化课程实施的制度需求和校本化课程实施制度的研究非常必要。
关键词:校本化课程实施 制度分析
学校层面需要确立有效的课程秩序来保障学校课程按计划实现课程目标。校本化课程实际是一个过程,过程很曲折,但是前途光明,基本路径要依靠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制度”本身与行为相互影响,产生经济效益,导引督促是制度对行为所起的作用,同时行为内容和作用形式也会影响制度。制度是行为生存的存在大环境。作为文化的重要要素,本文在研究校本化课程实施本身的同时,从制度的视野对校本化课程实施进行分析。[1]
一、校本化课程实施的内涵解读
有学者认为校本化课程实施是在坚持国家课改精神不变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特点和条件,学校作为阵地基础和主体,将书面学习经验转变为实践经验的过程。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从学校所在的具体情境、历史文化传统、相关资源条件出发,对学校课程进行的适合学校师生特点的课程开发。校本化的过程是一学校的课程融入学校文化的过程。目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具适应学校文化,落实课程实施,从侧面辅助课程健康发展。[2]
从课程实施的整个流程来看,校本化课程实施的最关键环节是教材的校本化、学校本位的课程整合、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的学生评价等多样化的行动策略。校本化课程实施有两个功能,一是使国家课程标准的精神更好地体现在本校师生和文化上的特点,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得到有效落实;二是为师生创造更多的学习先进课程的机会。灵活性强是校本化课程实施的最大特点,它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根据具体的课程自身实际,量身定制符合实际情境的实施方式。校本化课程实施处理具体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等课程实施等几个重要要素。[3]
二、校本化课程实施的制度需求分析
1.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需求
有学者在分析美国教育改革影响因素时认为“制度”是了解学校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制度视角分析”的概念,学校的制度影响了学校课程和发展。毫无例外都深受到环境制度的影响。学校的组织形式进行组织运作,运作的结果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透露着其所处的制度背景的弊端。宽松的制度环境是学校必要的条件,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恰巧为满足了学校的课程实施要求,为校本化课程实施提供了校本化的环境。这为课程参与主体的课程实施自主性提供合法性依据的同时保障了其合法性。然而,校本化课程实施不是学校一个方面就可以带动起来,它还是一项受到教师、学生、学校、政府、家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的复杂而高要求的实践活动。因而,必须平衡众多影响因素和各方利益,把损耗降到最低,充分考虑各方面的需求,规范校本化课程实施的关键行为而进行,才能使校本化课程实施得到有效落到实处。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为校本化课程实施需要制度为其导航引路,保证了实效性和安全性。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促进各级课程的有效实施。
2.校本化课程实施实践的现实需求
“因材施教”是校本化课程实施的核心理念。作为教育界的至理名言,“因材施教”在教育实践中也是频出经典案例;作为一种实践存在,在很多的课堂实践当中也经常有“因材施教”的影子。但“因材施教”仍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带有偶然性、随意性和无序性。特别是在大量的校本化课程实施实践中。形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校本化课程实施还缺乏一种行为规则或规范,把从随意盲目性和低效性等劣势显现出来。所以,建构一套相对稳定能够为校本化课程实施行为提供决策依据的行为规则,是校本化课程实施细则中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能够有效促进校本化课程实施行为由被动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条理,提高校本化课程实施的效率。从而控制运行成本,把必要的人力和物力用在刀刃上。
3.深入开展校本化课程实施研究的需要
依托具体的制度环境,校本化课程实施这种课程实践活动才能进行。在文化环境中,校本化课程实施技术水平的提升需要汲取营养,内在驱动力需要借助共同的价值追求来实现。制度作为文化环境的铁一般的纪律,是校本化课程实施运行的重要环境。制度凸显学校的学风,承载着社会追求和进步理念,是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都要遵守的准绳,寄托着社会的信念,只有营造出相应的制度环境,才能彰显出校本化课程实施技术本身的力量。因而,要想使校本化课程实施实践更有效,必须加深对校本化课程实施理解和认识,进行更深入、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己有的关于校本化课程实施的研究探讨,很少关注制度环境等政治文化因素对校本化课程实施的影响,都是技术操作层面的问题,都只是校本化课程的纸上谈兵,要想真正认识到校本化课程实施的文化动力和根源,就要打破原有的思想禁锢和思维模式,从源头寻找校本化课程实施的着力点,从制度的视野研究校本化课程实施,是正确而有必要的方向。
三、校本化课程实施制度的意蕴
1.校本化课程实施制度的逻辑结构
校本化课程实施制度是课程实施领域“人情物理”的反映,在遵循文化多元背景下人的发展规律,是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逻辑。校本化课程实施制度的逻辑是从教育生活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成果,通过制度反映社会生活的路径而被发现和创造出来。[4]
“制度的逻辑结构和形式正义,尊重人的个性特点、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标志着制度规则在逻辑上或形式上的合理性,表现了世界上最基本的人情物理和社会必然性。
2.校本化课程实施制度的内在结构
校本化课程实施制度是一套规范校本化课程实施行为的成体系的规则系统,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核心的价值理念系统三个系统的运行状态和相互之间的协调程度直接影响着校本化课程实施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不同的规则系统在整个制度系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就好比人的思想和灵魂,决定着整个制度系统的性质、类型和作用方式,渗透于校本化课程实施制度的每一个要素当中,这个规则系统又由几个主要的小规则系统构成:保障系统就好比人生存的环境,行为规则系统就像人的身体,是思想和灵魂的载体,为校本化课程实施制度的运行提供必要的支撑条件,是价值理念系统在实践中的诠释。
结语
从校本课程的发展阶段来看,近年来主要集中在课程设计和开发阶段,才能发现学生新的发展需求,只有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才能使学生的发展成为可能,才能检验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动态调整课程。
在管理的视野下,校本课程开发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分年度逐步实施,也是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法、推进依法办学的要求。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今后一个阶段的重点就是课程实施。加强校本课程开发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学校、校长和教师,在发展的视野下,才能积淀学校文化、彰显学校特色。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创设了比较宽松的课程政策环境下,校本课程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克服课程开发中急功近利的不良傾向,要将校本课程开发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持之以恒地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徐玉珍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田教育研究,2008(2):53 -60
[2](关)丘伯,等政治、市场和学校区,蒋衡,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
[3]廖辉学校课程制度研究田」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60
[4]邹吉忠自由与秩序:制度价值研究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5
作者简介
韩婷(1997.10.31—),女,汉族,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北城街道,学习委员,本科,曲阜师范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