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3|回复: 0
收起左侧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阈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1450
主题
51
精华
0
墨水
136

发表于 2022-2-27 19: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手段,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较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基于此,本文将简单分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并深入探讨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希望研究内容能够为相关教职人员带来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贫困大学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各地高校也提供了种类丰富的勤工俭学岗位,但在贫困大学生经济问题逐渐缓解的同时,很多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被忽视,如过于自卑、焦虑忧郁、仇富等。为更好地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正是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复杂,如过于自卑、焦虑忧郁、偏激、嫉妒、虚荣等,这类问题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过于自卑
受成长环境限制,很多贫困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不敢与经济条件较好同学交往、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不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均属于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具体表现。受自卑心理影响,贫困学生往往会因自身在学习、班级活动、人际交往、恋爱中的失利而变得愈加自卑、胆怯,面对事物也往往采用退缩、逃避的应付方式,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长此以往,贫困大学生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畸变和性格缺陷,这显然不利于其未来发展[1]。
(二)焦虑忧郁
焦虑忧郁同样属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受经济困难、生活危机等因素影响,贫困大学生往往为学费、生活费头疼,助学贷款催生的还贷压力也会引发焦虑抑郁心理,贫困大学生往往会因此出现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行动迟缓、注意力不集中、沉默寡言问题。由于怕被人瞧不起,贫困大学生往往离群索居、不敢向人敞开心扉,并因此产生孤单寂寞、与世隔离等各类复杂的情绪反应。在心理失衡状态影响下,贫困大学生原有的强烈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往往逐渐消耗殆尽,整个人的心理也逐步转向抑郁,严重的甚至可能出现精神疾病。
(三)偏激、嫉妒、虚荣
在进入大学校园后,贫困大学生往往会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社会贫富存在的较大差距,其往往会因此产生不公平感,整个人也会随之愈加偏激,并出现向周围肆意宣泄不满情绪、基于自我攻击以寻求心理平衡等行为。部分贫困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自身困难,而是采用多种手法掩饰、伪装自己,这类贫困大学生在学习及生活中的行为、态度往往与其真实情况不符,在实现暂时心理平衡的同时,贫困大学生内心深处往往承担着更加巨大的压力和痛苦,很多贫困大学生甚至因此陷入校园贷等骗局,这类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得到重点关注[2]。
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基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纷纷开展了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结合实践调查可以发现,这类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理念错位、方式不当、目标偏离等问题。
(一)理念错位
在貧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我国很多高校过于偏向病理性研究,成长性发展与建构指向往往被忽视,矫正及修复心理问题、开发美德和潜能的教育活动因此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由于被迫应对和被动防御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手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较为偏向于心理疏导或治疗,贫困学生心理疾病的防御、创造力的激活、兴趣培养、潜能开发往往被有意无意忽略,心理助长活动开展和心理关爱氛围营造也变得无足轻重。结合相关研究可以发现,经济贫困并不代表所有贫困学生均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基于坚强的毅力、乐观的态度、生活压力的推动,贫困大学生同样能够有效避免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围绕贫困大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重点关注培养积极人格、激发潜力,以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多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内在力量发挥,才能更为有效地预防和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方式不当
在现阶段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危机干预和点式干预较多,但系统化指导较为缺乏,从而导致“点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很容易催生新的心理健康问题,在问题发生后的干预也很容易出现手忙脚乱、效果有限等不足,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最终出现“关注—症状—症状关注焦虑—症状强化”的恶性循环,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贫困大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对立。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传统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被动型、强制性、非连续性特征,且系统性和动态性不足,在缺乏对问题深层诱因系统分析、无法了解问题前后阶段等因素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无法基于动态、连续思维较好地挖掘贫困大学生的潜力[3]。
(三)目标偏离
心理问题矫正属于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所在,但能够推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自助潜能开发往往被忽视。由于忽视贫困大学生拥有的潜在优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因此产生固定模式,在基于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会从较为消极角度入手开展工作。由于忽略对贫困大学生人格特质、积极情绪体验、各种能力的肯定,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会因此偏离实际,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在高校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多认为自身工作可适当缓解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扰,并修复其心理损伤。但结合相关实际调研可以发现,由于贫困大学生大多被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且往往会受到外来因素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无法取得预期成果,也无法引导贫困学生自我调节,消极行为往往会因此反复出现。
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一)针对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为真正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必须重点关注积极体验,以此引导贫困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认知图式,并逐步增进其积极的情绪体验、塑造积极的心理特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即可实现长足提升。为保证贫困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认知图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传递积极的认知评估策略、训练学生正确归因,由此贫困大学生即可逐步接纳自己、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加自我效能感、减少挫折感,并逐步改变消极的自我意识;为增进贫困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引导和激发积极情感体验的同时,帮助贫困大学生仔细品位生活和学习中的乐趣,不断提升其体验快乐情绪的能力;而在塑造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特质的过程中,需结合积极心理学逐步改变贫困大学生的认知惯性,以此保证其能够逐步拥有积极的认知模式,且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体验到更多的幸福、快乐、自豪、满足等积极情绪,只有贫困大学生处于美满、乐观的状态,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其更好地发挥自身创造力,并逐步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远离心理健康问题。
(二)建设发展性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为进一步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建立发展性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该体系需要重点关注励志教育、榜样教育、责任感教育、集体感教育和自尊感教育。励志教育需要围绕自立自强大学生事迹展开,以此引导贫困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力和自尊、自爱的品质;榜样教育可围绕校内外各类“榜样”资源展开,以此不断健全和丰满贫困大学生人格;责任感教育需要基于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明确自身的生活目的和意义,以此不断增强其人生责任感,在认识到对社会、对亲人、对自己的责任后,贫困大学生即可真正基于自己主观意愿完成蜕变;集体感教育可圍绕缔结伙伴关系开展,由此保证贫困大学生能够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团体活动,即可有效缓解和解决其存在的人际交往敏感等问题;自尊感教育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更多关注良好行为与体验积极事件后的高峰体验,以此塑造其积极人格,贫困大学生可真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为积极地面对生活,心理健康问题自然可由此得到较好解决。
(三)其他路径
为保证积极心理学更好地融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还应不断探索系统化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营造关怀性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以此开展“一对一”重点辅导、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增强高校心理咨询功能、优化环境教育功能、营造平等无差别环境、营造互助互爱人际氛围,心理健康教育即可更好地服务于贫困大学生,同样需要得到业内人士重视。
五、结语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备较高的实用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针对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发展性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等内容,则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路径。为更好地解决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体验式压力应对方式引入、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建设同样需要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张艳,王飞.积极心理学视阈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18).
[2]苏婵娟,刘利.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28).
[3]刘宝鑫.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知识经济,2018(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