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00|回复: 0
收起左侧

禅宗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上)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8586
主题
30
精华
0
墨水
88

发表于 2022-2-21 20:3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我的直觉感悟中得到。禅宗的这种体悟方式对园林营造手法的影响颇深,“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禅意园林的基调由草木之“画境”升华到自然“意境”,情景交融,相辅相生,通过精心的创造而达到妙造自然,在营造过程中,既有立意小中见大,通过咫尺山林来体现“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辩千里之峻”的禅意,也有通过动静时空变化与融合,体悟时空物我合一的禅机。
(1)以小见大
中国园林意境是通过空间的营造来实现的。在禅宗的观点看来,世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芥子是心,须弥是万卷。纳之于心,何所不可?”所以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可体味无限自然意境,以小见大,咫尺山林,以简单自然元素营造出“一峰山则太华千寻,一勺水则江湖万里”的和谐的境界,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
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图1),“三间两柱,二室四墉”,比起谢灵运的山居小得多。谢灵运追求的是“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追求的是人对自然远景的宏观把握以及人的心意在观赏自然对象中的自由驰骋;白居易的庐山草堂,重在尺山拳水所蕴含自然意境并由此而获得心意的恬静无虑,即“外适内和,体宁,心恬”,“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旁晚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重意趣而不重客观对象,重心境而不重外物,禅宗无疑是孕育了这种文化心态和审美情趣的重要因素之一。
(2)动静结合
园林在空间上多存在固定的界限因而不能随意延续扩展,而时间则可以给人以空灵、无限之禅意之感。中国园林在禅宗动静时空观念的影响下,利用动静、季节、气象等变化中的不同景象,弱化具体的空间界限,消融时间过渡所带来的时空断层。
如诗人所描绘“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深林,复照清苔上”,“独坐幽草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见,明月来相照”那样,对自然静幽美的领悟是与其追求的“空性无羁”的禅境一致的。诗词中一切都是动的,但它所传达的意境,却是永恒的静。在这里动乃静,实却虚,色即空,自然似乎与人世毫不相干,然而就在这对自然的片刻描写中,却体悟到那永恒的静止瞬间。同样,杭州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图2)、断桥残雪(图3),涵盖了四季景色的演变。这种时空的延续,使观想者产生对生生不息的宇宙和人生的种种感悟,这种时空融合,空灵朦胧的意境,使人一旦置身其中便会自觉地捕捉、体会那变化的禅机。园林意境终归也是欣赏者在特定景观环境中所体悟到的人生境界,那种若有若无的精神境界——它既超越了物象的具体形态,也超越了有所为有所求的具体思虑,而成为一种无所挂羁的适宜。
2.禅宗的自然观与山水园林的禅韵
禅宗思想在哲学观念上对中国山水园林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这一观念上。山水艺术是自然与人合一的体现,自然与人的合一就是人的精神、思想、认识与自然的法则、形象统一在一起。天人合一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艺术思维,它在山水园林中体现为客体自然再现与主体精神表现的合一。
(1)寄情于景,妙造自然
与早期园林那种“模山范水”的自然美不同,成熟时期的园林所追求的自然是虚实相生的“妙造自然”——即在禅的理趣的影响下,“自然境界”从老庄那种回归大自然的方式中走向了人们的心中,就是所谓“心造其境”,这是人们心意中的自然,情感体味中的自然,即是作为“意境”中的自然。在禅境濡染下,文人±大夫追求的园林美不只是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的创造,更重要的是注重由景观引发的情思神韵。
王维辋川园、白居易履道里宅院、庐山草堂、苏轼雪堂、狮子林、沧浪亭皆与其有关。四大园林之狮子林融进了大量的儒道文化信息,特别是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如其额匾“指柏轩”前加上了“揖峰”二字(图4),取自宋朱熹《游百丈山记》中的“前揖庐山,一峰独秀”之意,将山石人化,表现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山石的热爱尊崇之情,在一个小小的匾额中体现了禅、道两种文化精神。心定神闲,不受束缚,以我之心就能够无拘束地抒情写意,园林情趣也随之产生,而后导致了富于城市山林之感的市中宅园普遍兴起。市中宅园聚拳石,环斗水,营造出脱俗的氛围,士大夫们在此悠然自足,自得其乐,既逍遥尘俗之外,又免去山隐之苦,成为他们精神活动的自由天地。
(2)虚实结合,天人合一
山水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一个门类,它充分显示了东方园林艺术的特色,在“天人合一”的宗教哲学思想的引领下,它以老庄思想为孕育,以禅宗哲学为发展,形成了具有华夏民族独特个性的心灵写照和审美情趣。佛家禅宗的超然胸襟,最易与萧疏清旷的山水融为一体,因此禅宗的精神在中国的山水园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历代山水造园名家大多具有禅家精神,他们的作品常会不经意间体现了禅的意境。他们常从禅理中获得“妙在景外”的超然心得,使山水园林之境与禅境同出。
中国人自古就有着浓烈的山水情结,无论是诗人、画家还是造园家,山水既是他们的创作源泉又是他们禅宗思想精神的追求和寄托。他们对于山水的热爱达到了极致,数千年来,人们揽天地入怀,园林景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然而真正的天地大美在于山水环境景观中融入自然,体现一种含蓄表意的美。绍兴的东湖利用人工开山取石的废坑,稍作改造,呈现在人们面前是山水洞石,曲桥小舟,一派情趣,成为绍兴东部一大名景。无锡的三山、鼋头渚,凭借天然的山水地貌稍作整合点缀,宛如镶在太湖北岸的一颗明珠。现代人在无锡的马迹山,(又称灵山)根据典故在山腰建造88米铜质释加牟尼大佛面向太湖,在大佛正前方,又建造多幢大殿和以雕塑、音乐喷泉为主体的中心广场,音乐声起,响彻山野,喷泉四射,给人震撼。
(未完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