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0|回复: 0
收起左侧

小说,读慢一点,读细一点-励志教育-美文欣赏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2559
主题
53
精华
0
墨水
140

发表于 2022-1-26 21: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 洛阳菜
        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卷3, 小说 考到了何士光先生的《到梨花屯去》。
         
        好多学生反映,读不懂:作者对两位主人公是表扬还是讽刺?小说的主旨为何?好多地方不甚明朗。
         
        读不懂,答题分析时就容易偏差,这是大忌。
         
        学生读不懂, 自然 有小说本身的原因。这篇小说写于1979年,那个时代的背景,什么打倒 四人帮 ,拨乱反正,安徽小岗村,我们的学生哪里熟悉这些。
         
        不熟悉时代背景,阅读时无形中就多了一层障碍。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小说属于文学,文学反映的是人性,人性就不会只局限在某一个时代。阅读一篇小说,如果能够借助时代背景,当然好,但是,就算我们对时代背景一无所知,这篇小说难不成就注定读不懂了?
         
        当然不是。
         
        那我们可以怎么办呢?还是拿具体题目来看。
         
        小说的主观题第二题:
         
        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小说的开头出现了沉默这个细节:
         
         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 故事 的意味   
         
        这第一次沉默,从读者的角度来说,是无法有具体的理解的,我们只会产生一个好奇:为什么两个乘客会沉默?
         
        这就是小说的悬念。
         
        小说的结尾,是沉默的第二次出现:
         
         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到此我们应该明白了,原来开头的沉默,其实是 人物 在这里才出现的,之所以在开头也出现,是出于倒叙的需要。
         
        这篇小说其实是有删减的。如果是未删减的完整版的小说,其实沉默的内容,作者随后就交代得清清楚楚了:
         
        莫不是赶车老汉的话触动了他们,使他们明白最终在负责任的,  就是说,肩膀最硬的,  还是社员群众?或者,想起他们刚才彼此都很慷慨的谈话,感到那只不过是侈谈了责任,其实自己过去和现在都不曾负过什么责任,从而有些内疚了?再不,就是眼看马车就要又一次地把他们载进梨花屯,温故而知新,他们在默想着这一次如何一定要真正对梨花屯的乡亲们负起责任来?  嗯,也许各种都有一点吧,他们的神情都那么严肃。
         
        你看,沉默的意味很丰富:有被群众的精神感动,有内疚,有暗下决心。
         
        这才是具体的,有内容的答案。而不应该是出题老师给的那句空话:
         
         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
         
        要答出陷入沉思的原因,这才能看出考生的水准啊!
         
        从这个答案来看,出题老师是不够负责的。
         
        但这道题目本身还是可以的,有意删去沉默以后的内容,从而留下更多的玩味和思考空间,更能看出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而我们在阅读删减版的小说时,要理解 沉默 的原因,就必须要立足小说,联系上下文去思考,上文写到:
         
        谢主任问: 哪个喊填的?
         哪个? 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 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 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
         
        前文写到,因为上面的 嘴巴硬 ,瞎指挥,挖了一条沟,占了40亩良田。
         
        但是老百姓呢?没有抱怨,只是默默地把这条沟填好了,而且老人在叙述这件事的时候, 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任何一个人,想必都会被老百姓这种苦干,实在的精神触动吧。你看,这不就是答案的第一个要点吗?
         
        从基层干部的角度来说,前面口口声声说 负责 ,到头来还是老百姓自己承担这个后果了,会心安?你看,内疚,惭愧,不是读出来了吗?
         
        最后,不要放过下文,也就是小说的结局: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为什么要强调 梨花屯就要到了! 还用了感叹号?
         
        这句话的潜 台词 应该是:老百姓那么实在,我们以后还真得好好干啊!
         
        但是小说好就好在,两个人都没有喊出来,而是选择了沉默,沉默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暗暗的决心。这可比那些喊口号真诚多了!
         
        你看,理解到这些内容,这道题目的答案也就出来了吧,甚至比参考答案还要具体,准确。
         
        所以,还是那句话读:小说,要读慢一点,读细一点。读出思考,读出意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