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2|回复: 0
收起左侧

二十世纪德语文学发展概况-读书随笔-美文欣赏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初中生

Rank: 3

积分成就
UID
702
主题
65
精华
0
墨水
170

发表于 2022-1-26 20: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世纪德语国家经历了几次天翻地覆的变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帝国崩溃,成立了魏玛共和国,奥匈帝国也分崩离析。战败导致人们思想领域的巨大变动,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和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学说对人们产生巨大影响。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了 第三帝国 ,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战后德国被一分为二,1961年建造柏林墙,1989年推倒柏林墙,1990年德国的统一,都对德国社会和德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初,奥地利和德国文学大师辈出,德语文学进入多元化的繁荣时期。印象主义、新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等现代主义流派交相辉映,代表作家有奥地利的里尔克、卡夫卡、施尼茨勒(1862-1931)、霍夫曼斯塔尔(1874-1929)等,德国的凯泽(1878-1945)、托勒尔(1893-1939)等。现实主义文学也取得显著成就,一批享有盛名的大作家相继涌现,主要有德国的豪普特曼(1862-1946)、亨利希·曼、海塞和奥地利的茨威格等,而最卓越的代表是托马斯·曼。他们的创作也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1928年, 德国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 成立,无产阶级文学正式登上德国文坛。代表作家有贝希尔(1891-1958)、布莱希特、安娜·西格斯等。
         
          里尔克(1875-1926)是象征主义 诗歌 的大师。他的早期诗歌情调缠绵,富有波希米亚民歌风味。《图像集》、《祈祷书》、《新诗集》和《续新诗集》等作品的出现,表明 诗人 已形成独特风格。1922年完成的《杜伊诺哀歌》和《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以形象独特的比喻和隐晦离奇的象征,表现了诗人对 人生 意义的无望追求,是现代诗歌史上不朽的杰作。
         
          亨利希·曼(1871-1950)是德国 小说 家,1894年后相继发表《在懒人的乐园里》和《垃圾教授》(1905)等作品,走上批判现实主义的道路。代表作《臣仆》(1911-1914)中的主人公赫斯林自幼欺软怕硬,在强者面前是奴才,在弱者面前是暴君,是帝国主义阶段德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也是德意志帝国忠顺臣仆的典型。纳粹崛起后,亨利希·曼开始猛烈抨击强权政治,并创作了4部 共和国小说 ,从不同角度描写了资产阶级社会的腐朽没落。1933年后,他流亡法国和美国。期间,他完成长篇历史小说《亨利四世》(1935-1938),小说取材于16世纪法国宗教战争,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亨利四世统一法国的业绩,塑造了一个代表人民利益的君王形象,与当时不可一世的希特勒形成鲜明对比。
         
          赫尔曼·海塞(1877-1962)的早期作品主要是浪漫主义诗歌、 抒情 小说和流浪汉小说,1904年以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德》成名。中期作品充满了迷茫和彷徨。长篇小说《荒原狼》(1927)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揭露了人性中包含狼的天性。《纳尔齐斯和戈尔德蒙德》(1930)以14世纪的修道院为背景,塑造了纳尔齐斯(代表理性)和戈尔德蒙德(代表情欲)这两个性格各异、人生道路不同但又相辅相成的艺术形象。晚年,海塞对现代文明产生了深刻怀疑,试图从东方宗教和哲学思想中寻求寄托,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息。《玻璃球游戏》(1943)是海塞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毕生的力作。作品思想精邃,熔传统的欧洲文化、古代东方(特别是中国老庄)思想于一炉,带有乌托邦式的幻想。
         
          雷马克(1898-1970)是德国著名小说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应征入伍,战后从事过教师和石匠、记者等多种职业。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1929)以冷静的笔调描绘了战争的残酷,成为一部反战主义的力作。
         
          茨威格(1881-1942)是奥地利作家,1901年以诗集《银弦集》开始文学创作。后从事小说创作,中短篇小说集有:《最初的经历》(1911)、《马来狂人》(1922)、《感觉的混乱》(1927)等。代表作有:《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象棋的 故事 》等。茨威格唯一的长篇小说是《焦躁的心》(1938)。这些作品多叙述心理变态者的 爱情 故事,结构精巧,引人入胜,尤以细腻的心理刻画见长。茨威格著有传记作品《三大师》、《与恶魔搏斗》、《三诗人》等。
         
          布莱希特(1898-1956)是德国剧作家和诗人。他最主要的文学成就是叙事剧。他创造了一种称为 间离效果 (陌生化)的艺术方法,有意识地在角色、演员和观众之间制造感情上的距离,使观众用探讨、批判的态度看剧情,激发他们改变现实的愿望,从而使叙事剧成为一种关心重大社会问题、强调 教育 性的文体。他的叙事剧按体裁可分为三类:《措施》(1930)等为 教育剧 ;《四川好人》(1940)、《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阿图罗·魏的有限发迹》和《高加索灰阑记》(1945)等为 寓意剧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1939)和《伽利略传》(1938-1947)等属于历史剧。代表作《伽利略传》叙述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愚昧与黑暗的世界上为真理而奋斗,以及最终被黑暗所吞噬的悲剧。
         
          安娜·西格斯(1900-1984)是德国女作家,她的长篇小说《第七个十字架》(1942)通过法西斯统治时期一个集中营内七个囚徒越狱逃跑的故事,描写了各个阶层和各种政治倾向的 人物 ,勾画了一幅法西斯专政初年的德国现实图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为东西两个国家,文学亦东西分流。联邦德国建立初期的文学被称为 废墟文学 ,1947年成立的文学团体 四七社 和1961年成立的 六一社 对战后联邦德国文学的繁荣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伯尔、格拉斯和伦茨、魏斯、瓦尔泽等,都是四七社的成员,他们的创作代表了战后联邦德国文学的主要成就,其中格拉斯的成就尤为突出。战后民主德国的文学发展道路比较曲折。女作家沃尔夫(1929- )的小说《分裂的天空》和乌韦·约翰逊(1934-1984)的长篇小说《对雅科布的种种揣测》(1959)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战后民主德国的社会现实,表现德国分裂对东西德人民所造成的后果。海纳·米勒(1929-1995)是东德最负盛名的戏剧家。福尔克·布劳恩(1939- )是诗人和戏剧家,60年代以后活跃在东德文坛,重要剧本有《翻斗车工人》(1967)、《格瓦拉或太阳国》(1977)等,以及诗文集《九曲桥》(1992)等。
         
          战后瑞士重要作家有:戏剧家和小说家马克斯·弗里施(1911-1991)、迪伦马特(1921-1990)、穆施克(1934- )、毕克塞尔(1935- )等。奥地利德语文学也呈现繁荣局面,形成维也纳、格拉茨、萨尔茨堡三个文学中心,出现了诗人保尔·策兰(1920-1970)、诗人和小说家巴赫曼(1926-1973)、贝恩哈德(1931-1989)、戏剧家和小说家汉特克(1942- )、小说家英内赫费尔(1944- )等。
         
          亨利希·伯尔(1917-1985)是小说家,他的文学活动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49年以中篇小说《列车正点到达》崭露头角。这部作品揭露法西斯战争的罪恶,反映德国人民的苦难,基调灰暗阴郁。1953至1965年,伯尔的创作 主题 从批判战争转为批判战后的西德社会,各种小人物的社会遭遇成了他作品的主要内容。代表作有《九点半钟的台球》(1959)、《小丑之见》(1963)。70年代,伯尔连续发表了《女士和众生相》(1971)、《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1974)和《监护》(1979)三部重要作品,展现了德国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
         
          彼得·魏斯(1916-1982)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反抗的美学》(1975-1981)。他还著有一系列荒诞戏剧,《迫害与杀害让·保尔·马拉,夏尔顿医院病人剧团演出,德·萨德先生导演》(1965)是一部描写法国大革命时期马拉遇刺,以及作家萨德在精神病院如何导演该剧的荒诞剧。
         
          西格弗里德·伦茨(1926- )60年代以长篇小说《德语课》(1968)蜚声文坛,70年代以后发表的《楷模》(1973)、《 故乡 博物馆》(1978)、《损失》(1981)、《训练场》(1985)等,也有广泛的影响。
         
          马丁·瓦尔泽(1927- )是小说家和戏剧家,长篇小说 克利斯特莱因 三部曲:《间歇》、《独角兽》、《堕落》(1960、1966、1973)使他一举成名。《爱的彼岸》、《一匹逃马》、《天鹅之家》、《激浪》、《狩猎》和《保卫童年》,广泛揭示了下层人物的命运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残酷。
         
          弗里德利希·迪伦马特(1921-1990)是瑞士戏剧家和小说家。1947年发表第一部剧本《立此存照》,获得好评。悲喜剧《老妇还乡》(1956)是他的代表作。该剧讨论了欺骗与复仇等问题,抨击了金钱万能的严酷现实。《物理学家》(1961)是他的另一代表作。剧本以疯人院象征当今西方世界,正直的科学家成了势力集团角逐的牺牲品。他的重要剧作还有《密西西比先生的婚事》、《天使来到巴比伦》等。这些剧作采用荒唐、夸张的手法,以离奇的情节和喜剧的形式反映冷酷的社会现实。迪伦马特的小说中最为人称道的是 犯罪小说 ,代表作有《法官和他的刽子手》、《诺言》等。
         
          70年代,一大批年轻作家登上文坛。博多·施特劳斯(1944- )的剧本把悲剧与喜剧、闹剧 成功 地融合在一起。《重逢三部曲》(1976)通过朋友、情人们在画展上的重逢展示现代知识分子 生活 和精神世界,《大与小》(1978)通过一个孤独的女人寻找离去的丈夫的故事,揭露了小人物寻找人间温情而不得的悲剧。施特劳斯还著有《卡的莱尔》、《公园》、《最后的合唱》、《日渐响亮的山羊之歌》等。
         
          80年代,保卫和平、保护环境成为时代主题。戏剧领域则流行 死亡主题 。多尔斯特(1925- )的《墨林或荒凉的土地》(1981),长达97场,通过亚瑟王传说阐述了人的毁灭。穆艾勒(1934- )的戏剧《死亡筏》(1986)描写2050年世界末日,四个残疾生物乘一只竹筏驶向死亡。另外,聚斯金德(1949- )长篇小说《香水》(1985)打破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是后现代美学流行的标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